海珠湿地公园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通讯员海珠宣
改造中的沥滘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摄
初生牛
“牛”年开局话愿景
在阵阵轰鸣中,雄踞广州城市新中轴南端“最后一公里”的沥滘村,迎来了新一轮“破旧立新”。截至1月初,这个岭南古村已经完成了启动区超过36.7万平方米建筑物的拆除,并全面启动6个地块的房屋建设工作。在复建房建设分配的同时,村社将引入高端业态进驻运营。根据计划,项目融资商业面积达104.23万平方米。
以往的“城市补丁”,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成为城市空间的“明珠”。特别是随着产业导入,沥滘片区将成为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端的新地标和极具商业活力的区域经济发展引擎。
作为千年商都,广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发挥中心城区的资源价值潜力和优势,在方寸之间,盘活低效存量用地,为城市注入高端发展要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破解中心城区累积叠加的城市病。
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引下,广州推进连片策划和成片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以“初生牛”的精神着力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品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廖靖文
宜业
城市更新首创“产业建设量占比”
广州致力于通过顶层设计,统筹破解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推动存量资源下广州城市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其中,推进产城融合,破解职住分离,让市民摆脱钟摆式的交通,缩短通勤时间,不但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举措,更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创新道路。
在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中,广州市划定三个城市规划建设圈层,在全国首次针对城市更新工作提出产业建设量占总建设量的最低比例要求,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吸引高端产业向中心城区聚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人口布局,缓解交通压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其中广州市内环路以内的范围,属于第一圈层,圈层内最低占比为60%。也就是说,市中心区域城市更新过程中,总建设量至少有60%需要进行产业建设,而不是单纯地改造。在此基础上,广州加强产业导入,释放科创空间,引入科技创新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重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宜居
让新市民在广州圆“安居梦”
广州从以人民为中心出发,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力,营造宜居环境,为城市留住人才。
2020年11月28日,广州地铁8号线北延线“同德围”站正式开通,标志着经过20多年的等待,同德围终于“突围”,这里的街坊们可以坐地铁去市中心;位于天河珠吉街的执信中学天河校区多栋教学楼陆续封顶,预计今年学校百年校庆之际就将开始招生,为天河东部提供4500个优质学位……在现行配建标准基础上,广州市强调要高标准配置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村村通地铁、区区有名校。特别是在城中村改造中,鼓励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完善交通、电力、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实现地铁、医疗、体育、文化、公园、养老设施全覆盖,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每个“新广州人”,都有一个安居梦。广州在打造国际一流大都市的同时,统筹解决低收入人群和“新市民”住房需求,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超过370个2000年以前的老旧小区完成微改造;近6000栋老楼加装的电梯投入使用;今年1月,广州市推出了首批市本级共有产权住房,保障了城市“夹心层”的住房需求。此外,广州市还将在城市更新中统筹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以及人才公寓,合理配置小面积市场化租赁住房,满足更多“新市民”的住房需求。
宜游
塑造新时代城市特色风貌
珠江水为脉络、白云山为骨架,广州市立足北部山林、中部都会、南部滨海自然地理禀赋,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下足绣花功夫,建设精明增长的紧凑城市、精致城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1100公顷的海珠湿地,是中国特大城市中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绿核;6.2公里长的云中步道,让越秀山与白云山成功“牵手”,让市民漫步山间云端,细细品味不一样的广州……近年来,广州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推动规划“战略留白”。坚持保老城和建新城相得益彰,坚持建一片成一片,促进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塑造新时代城市特色风貌,形成城市建设典范。利用城市更新的契机,将城市更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持续整治黑臭水体、违法建设、“散乱污”场所,实现城市面貌大变化大提升。
下一步,在城市建设中,广州将优化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设计,高品质规划设计城市街区和城市家具(指城市中各种户外环境设施),细致严谨做好单体建筑设计,形成更多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州特色的精品建筑群,使建筑可阅读、街道宜漫步、城市有温度。重点提升珠江两岸、旅游景点、交通枢纽、商业繁华地段等环境品质,推进绿化美化亮化艺术化,优化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乡环境。
此外,作为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广州还将在规划建设中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传承岭南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将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创新、人居环境提升功能协同。
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全市九项工作共盘活存量用地空间34平方公里,新增配套公共服务设施17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77万平方米。
老旧小区微改造:完成老旧小区微改造232个,“三线”整治496千米、增设无障碍通道34.5千米、完善消防设施2.4万个,累计改造老旧建筑2342万平方米。
旧厂房存量盘活:全市新批复旧厂改造项目41个、涉及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累计供应经营性用地14平方公里;
差异化城中村改造:全市新批复城中村项目改造方案8个,用地面积637公顷、同比增长13%;城中村改造项目公开引入合作企业42宗、涉及用地面积4917公顷、改造成本2472亿元。
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全年村级工业园转型提升8平方公里,带动固定资产投资99亿元,新引入企业728家,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2.4万个;
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全年完成134个专业市场转型升级;
物流园区疏解转型:全年清理疏解物流园区38家,释放存量土地1.6平方公里。
拆除违法建设:全年拆除违法建设5471万平方米;
黑臭水体治理:目前国家督办的147条黑臭河涌已全部消除黑臭;
“散乱污”场所清理:全年整治“散乱污”场所约2万个,关停淘汰1.4万家。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