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国唯一试点城市;《2020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中广州排名中国内地城市第三,在一线城市中升幅最高;省自然资源厅出台25 条政策,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做 强综合实力,打造更具幸福感的“广州样本”,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厚度、更有风度”;城市更新更注重“保活力、做高线、优布局”。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昊羽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重大历史使命,抢抓“双区”建设和“双城”联动机遇,聚焦城市更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双引擎”,为广州经济 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规划资源智慧力量,把“两个维护”落到具体行动上。
永葆“闯”的精神
依托国家试点工作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
郭昊羽表示,广州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国唯一试点城市,市规划资源局一定不辜负国家的信任,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努力闯出规划资源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好路。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新理念。探索双评价、三线划定、国土空间用途分区与管控等关键技术内容,为全国规划提供“广州样本”。做好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等重点功能片区规划,加快推进南沙、空港、科学城、知识城、琶洲、白鹅潭等规划实施,实现在长远谋划的同时,尽快形成城市形象显示度。
二是构建耕地保护新格局。保持广州连续20多年耕地占补平衡的优良传统,结合农村乱占耕地专项整治,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守住耕地保护红线。通过完善市属国企土地整备方式、优化土地储备市区联动机制、盘活农村集体留用地、划定工业区块等,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三是彰显交通规划新价值。广州将从战略性视角出发,落实湾区发展纲要,谋划推动广中珠澳高铁、规划提出广永等高铁、贵广高铁广宁支线等项目,打造以广州为中心的湾区“1 小时”交通圈。从全局性视角出发,着力推动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三网融合,打造轨道交通“3060”时空,即广州至佛山、 东莞中心30分钟高速直达,广州至湾区其他城市中心60分钟直达。从协同性视角出发,规划广佛两地18条轨道衔接,形成80条道路衔接通道,实现两地“一张网、一张票、一座城”,支撑广佛两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极点作用。
四是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未来城市是基于数字时代的城市,城市规划关于交通、就业、居住等传统技术都会面临革命性的变革,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要以大数据深度运用为驱动,瞄准未来数字城市的特征与趋势,搭建好数字城市框架,聚焦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
永葆“创”的劲头
用好省的25项支持政策 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近日,《2020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发布,广州排名中国内地城市第三,在一线城市中升幅最高。分析指出,广州此次综合排名上升得益于人力资本和文化体验两个维度得分显著提高,反映了在医疗、教育、文化、交通、商贸五个方面所具备的突出优势。综合实力强成为广州排名跃升的基础优势,决定了广州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较高地位。如何保持优势、做强基础,郭昊羽透露,省自然资源厅近期正式印发《关于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 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实施意见》,提出了 25 条含金量十足的支持政策,涉及规划编制、耕地保护、城市更新、产权制度、海洋经 济等事权。市规划资源局将用足、用好这些政策,着力打造“实力之城、品质之城、创新之城、机遇之城”。
一是规划更有温度的城市。以社区为单元,突出人文关怀。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社区设计师制度,坚持社区事“专职做、大师做、街坊做”,一区一策、大师领衔、共同缔造,更加关注体育设施、儿童活动场地、城市家具等设计,加快实现社区精细化 品质化。同时,推进全龄友好的“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 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建立补缺设施项目清单,实施差异化的设 施配置策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均等化、多元化和精准化。
二是规划更有厚度的城市。从点、线、面三个维度,聚焦历史文化的传承、保育和创新,彰显独特的市民文化。深入推进“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的规划实施,串联起“海丝风情”和“广州味道”等文化资源,讲好广州故事。在新河浦等历史文化街区,构建历史文化和街区特色相结合的“活态街区”新模式;完成了恩宁路永庆坊、海珠广场、沙面、西堤片区改造工作,打造别具文化底蕴的“城市客厅”。
三是规划更有风度的城市。今年2月,广州被世界银行选定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降温项目”首个试点城市。通过开展“酷 城行动”,结合风廊划定、生态低碳城区、海绵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等广泛的城市规划实践,为市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广州经验。
大力推动“口袋公园”规划建设,自 2018 年起,广州开始 推进“还绿于民”三年环境整治计划,对麓湖、海珠湿地等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完成复绿面积约 11 万平方米,新增和改造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大力推动“口袋公园”规划建设, 结合社区生活圈布局,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建设800多个口袋公园,大大提升了高密度建成地区市民的“绿色体验”, 以“小细节”彰显城市“大风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 建设水平。”郭昊羽表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市规划资源局将继续以敢为人先的“先锋”之姿,主动作为、强化担当,聚焦市民关注关切,带着真情和温情真抓实干。
一是保活力,守住多样包容城市空间。今年 9 月,广州市发布新一轮的“1+1+N”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包括《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以及系列 配套指引,标志着广州的城市更新,开启了新征程。
新一轮城市更新,是以塑造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优化城乡功能结构布局、传承历史文脉、营造国际一流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协同治理为总体要求,落脚点,就是要切实提高城市的幸福感。新一轮城市更新优先把位于重点功能片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城中村纳入近期改造范围,以微改造 和综合整治的方法为主,一方面对老旧小区和城中村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实施局部拆建、整治,提高安全与韧性;另一方面注重文化内涵的彰显、历史风貌的传承,如永庆坊微改造,既延续了历史文脉,又让老街区重新焕发新活力。对外来务工者、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人员等群体的居留空间进行品质提升,将推动多元的人群结构为城市注入更多活力。
二是做高线,全面提高公服配套标准。广州已迈入存量规划时代,意味着新增建设需求的用地将主要来自于存量空间。这其中,对用地需求较高,又事关民生福祉、关乎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保障尤为重要,需要合理适度的超前规划和提高公共服务配置标准。以医疗设施为例,广州是国内排名前三的综合医疗中心,即便千人床位指标已位居全国前列,仍满足不了市民乃至深圳、东莞、佛山等周边省市的看病需求。因此,在预测面向2035年的医疗卫生设施床位需求时,前瞻性地按照实际管理人口3000万的规模进行测算,以更好地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
新一轮城市更新有一个突出理念,即在城中村改造中高标准地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设施,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分别予以保障。在需求侧,高标准制定优质中学、三级医院等 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点规划。在供给侧,落实城中村改造规划中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建,鼓励改造主体引入社会资源,加大优质教育和医疗供给。
三是优布局,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职住平衡指数是城市更新方案能否通过的控制性指标,本轮城市更新将从三方面对职住平衡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首先,通过城市更新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加强城中村轨道站点布局,提高居住和就业两端的轨道站点覆盖率,实现快速化的远距离出行。其次,划定三个规划管理圈层,明确不同圈层城市更新单元产业建设量占比要求, 增加产业空间供给,吸引高端产业向中心城区聚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人口布局,让人们在就业地附近有更多的住房选择,或在居住地附近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就近居住或就业,缓解交通压力。第三,在城市更新中提供商品房、40 到 60 平方米小面积人才用房、集体土地租赁 住房、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等多种住房结构,并以“村村通地铁”的目标实现便捷交通。三种方式多管齐下,促进产城融合,提高职住平衡指数,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来源:广州日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