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历经沧桑的历史建筑交汇铸就了城市的史诗。祠堂作为街区历史记忆的讲述者,它让迁居于此的人们固定下来,让家族的渊源和优良传统得以源远流长。活化历史建筑、重建祠堂记忆,不仅是尊重传统,更是一个家族、一种历史文化的精神驱使。
深谙此道的保利发展,在琶洲整村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和理解徐氏族人对于天祥徐公祠难以割舍的情感,遵循“以旧修旧”的原则异地复建徐公祠,让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嵌入日常生活,真正延续这片土地的活力与生命力。
“我小时候在这里上学,我爸爸和我儿子都在这里上过学。”徐氏宗亲徐炽业(业叔)说道。在徐炽业的记忆里,儿时的求学时光都在祠堂里度过,左右两边厢房是教室,祠堂后的广场是顽皮男孩们最爱的运动场所,祠堂大厅是全校师生的会议室......
事实上,琶洲村民大多都在祠堂上过学。对于琶洲村民来说,天祥徐公祠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供奉祖先的居所,也是他们的母校。
徐公祠不仅记录着徐氏家族的光荣与传统,百年来更是承载了教书育人的使命,这里有着琶洲村徐氏家族几代人的共同回忆。近千平米的徐公祠有着大大小小数十间厢房,均被用作教室,几乎每一个徐氏子弟都曾在徐公祠内读书上课。
复建后的徐公祠作用更为丰富,一方面可供宗亲族人议事之用,另一方面,每逢春节、端午等大型节日或是族人的红事,均在此设宴,增进宗亲和谐。除此以外,它对于传统文化的保育也有不容小觑的作用,这里保存着厚厚的徐氏族谱,不仅记载着琶洲徐氏家族的渊源,也保留着孝悌廉洁礼义等值得传承的好家风,这些都是祠堂意义的延伸。
如今,徐公祠成为了村里的康乐中心,老人们在此谈天说笑、打打麻将增进感情。同时也不忘继续发挥曾经的教育使命,每逢有徐氏学子考上大学,宗亲会便会在徐公祠内举行嘉奖仪式,奖励每位学子各一千元的奖学基金,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徐公祠改造前后
在2010年启动的琶洲村整村改造项目中,为保护传统文化风俗,旧徐公祠在安置区内拆除重建。在与徐氏族人充分沟通磋商后,基于尊重徐氏的悠久家族文化,重建工作由保利出资,徐氏宗亲会主导并选定建施工单位建设。2014年11月,琶洲徐公祠落成。
徐氏宗祠包含了两间祠堂,一间较小的是徐氏宗祠,另一间较大就是天祥徐公祠。两间祠堂背后是琶洲新村崭新的楼房。特色鲜明的岭南古建筑与新潮现代的高楼大厦形成一幅奇妙的中国画。
天祥徐公祠为“三进两天井两廊两青云巷”的布局,形制完整大气,内部格局讲究。祠堂大门口前地左右两处,巍然屹立着功名丰碑石座。“这两座丰碑就代表着我们徐氏祖宗是文官和武官出身。”业叔说。跨过大门,步入天井,映入眼帘的是几棵绿意盎然的柏树,格局通透,简洁明了。
“现在祠堂内的砖块全部都是老青砖,但是材料实在太少了,祠堂外的就用新烧制的材料,可以很明显感觉到区别之大。”业叔说。
不管是全面铺陈的青砖块,还是雕刻精细极具岭南特色的屋顶雕塑,亦或是古色古香的绿釉陶瓷窗花,无不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在旧祠堂的基础上加以修葺、翻新,让它们在新祠堂内继续焕发生命力。在光速变化的现代化社会中,它们或许只是不值一提的旧材料,而在徐家人眼中,却寄托着最难舍难离的情感归依。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