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 宋秋贤/摄
广东建设报讯 记者誉建业报道: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建军介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成了重大国策。但目前,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仍然存在诸多困难、挑战和问题,其突出表现为保护性衰败、建设性破坏、碎片化保护。
他表示,要高度重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这条底线,“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把做好历史文化保护推动城市发展作为高线,给居民打造美好生活记忆的一个空间载体。要把真实性、原真性作为保护的第一原则,“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把“微改造”和“绣花”功夫作为保护传承的法宝,保护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持城市温度,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王建军表示,遗产保护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让我们认识到传统营建的智慧。以“千年商都”广州为例,古时被称作“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在于其选址在坚硬的不易受地震等地质灾害破坏的“红色岩系”地基,“北山南水”的城市格局造就了良好的通风屏风环境,以及有自白云山中蒲涧泉沿山而下的用水之源。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在于物质层面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跟产业结合,通过渐进式的修复实现在整体保护上的提升。近年来,广州在探索渐进式保护与修复的探索上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包括完成了已公布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挂牌工作,以及建立了广州市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平台,完成基本信息入库,并对500处历史建筑完成激光扫描工作,初步形成纸质档案、数字化档案、三维点云数据档案等多种形式的历史建筑档案。此外,广州首次构建全市域、多类型的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平台,保护对象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古树名木等,推进CIM+名城工作,实现了全要素保护。广州还从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角度出发,构建了全长110公里的珠江文化带,打造世界级滨江文化景观带,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对于什么是好的城市?他认为,城市是有高度的、有强度的、有标识度的、有格局的,是能够给久居石室森林的当代居民留下呼吸的空间。如果保护传承不力,将导致本地居民失去“烟火气”,对外地游客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城市也将失去特色,导致“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针对新时代历史文化整体性保护传承的工作保障,王建军给出自己的建议。他指出:一是理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流程,做好制度设计。在城市更新工作流程中完善历史文化保护措施,重视城市更新中的历史保护,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评估前置于更新改造,疏通工业遗产管理流程。二是加强精细化管理。采用新技术、方法开展历史建筑测绘档工作,为历史建筑日常保护监管安装“千里眼”,进行全方位、实时化的视频监控和姿态监控,建立预警处理机制。三是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如设立历史建筑的保护资金。四是引导公众共同参与、共同缔造。以广州市深井村为例,采用共同缔造方式,留住原居民,保护活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