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和机器厂是广州最早的民族工业企业之一。由陈拔廷、陈沛霖和何渭文三人于1911年,集资3万银元筹建。陈拨廷和陈沛霖原在均和安机器厂当领班,掌管机械维修工作。何渭文是“植丰号”碾米工场的老板。协同和机器厂创办初期,只经营碾米和机械维修。一年之后扩充。1912年研制成功了“米磨二号”碾米机。1915年成功仿制出中国第一台船用柴油机,使其名噪一时。1917年资金增至28万元,与航运商人梁墨缘集资10万元组成粤海公司。1918年研发成功160匹马力船用四缸内燃机,并仿制出榨油机、榨糖机和矿用机械等。1931年该厂投资22万元在香港设厂,后又开设协昌成等碾米厂10多间,粤利等航运公司10家。至1937年,该厂累计生产各种规格的柴油机383台,有职工340人,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机器厂,产品行销华南、东南亚和加拿大等地。
该厂是广州地区较早发展党组织的民族企业之一。1925年,先后发展了李沛群等12名工人为中共党员,并建立中共大涌口支部,李佩堪任党支部书记,使协同和机器厂成为芳村地区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机器工厂。大涌口党支部在大革命时期为革命事业培训和输送了大批骨干,并领导芳村地区的工人群众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斗争中,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广州沦陷后,该厂被日军抢劫一空。日本投降后,将香港厂的大部分机器运回广州,于1946年7月复业,改名协同和机器厂股份有限公司。1947年筹建“协记”轧钢厂,1949年开炉生产,因原料不足而夭折。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1966年改名广州柴油机厂,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广州柴油机厂搬迁后,厂址改造成为博物馆和创意园,现保存有厂房1座,创办人居住兼办公的别墅1幢、仓库1幢和部分早期生产设备,如吊机、水塔、车床等。(本栏目内容来自市文化广电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