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香港中国海员长期遭受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资本家、包工头的残酷剥削及种族歧视,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微薄,与白人海员同工不同酬,工资待遇不及白人海员的1/5,还常遭受凌辱、打骂及克扣工资,并随时受到无故开除的威胁。
1921年3月,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苏兆征、早期中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林伟民等在香港组建中华海员工会联合总会。1922年1月12日,在第三次向资方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被无理拒绝后,香港中国海员忍无可忍,在海员工会联合总会的组织领导下,开始举行大罢工。短短一个星期内,罢工规模迅速扩大,海员纷纷从香港返回广州。广州各工会给了香港海员以积极的支持和协助。从1月底开始,香港运输工人举行同情罢工。罢工使五条太平洋航线和九条近海航线陷于瘫痪。
中国共产党对香港海员罢工极为关注,在广州组织成立了香港罢工后援会,做返穗工人的后盾。中共广东支部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组织全体党、团员参加接待和其他各项工作,发表《敬告罢工海员》书,及时对罢工运动予以支持和引导,号召海员团结一致,严守秩序,注重自治,坚持到底。
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号召全国工人支援香港海员大罢工。上海、湖北、河南等地以及京奉、京汉、陇海、京绥等铁路工人,纷纷成立香港海员罢工后援会。香港各行业的中国工人为支援海员斗争,于2月底实行总同盟罢工。到3月初,罢工总人数达10万人,香港完全陷入瘫痪状态。期间,1万多人毅然返回广州,在西濠口设立了罢工总办事处,组织工人纠察队封锁香港。2月9日,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发出《敬告罢工海员》传单,支持海员斗争。广东革命政府每日借出数干元接济罢工工人。
经过56天斗争,香港英国资本家不得不同意了海员工人提出的要求,取得了罢工的胜利。香港海员大罢工,是中国工人阶级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起点。
罢工期间,海员们在越秀山修筑了一条海员罢工路(即今从镇海楼前起,经广州美术馆至山脚与吉祥路相接这段路),并计划在路旁山坡上建纪念亭,后因经费不足未成。1930年,广东海员支部委员梁国英、黄玉书、罗贵生、冼禄等发起筹款,1932年终于建成。该亭坐落于越秀山小蟠龙岗镇海楼东侧。亭矗立在一个方形平台上,高6米多,环竖8条石米批荡圆柱,绿色琉璃瓦,重檐八角攒尖顶,地面绘着蓝底黑锚白字的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会徽。1983年该亭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