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项目名称
海珠区琶洲村全面改造项目
二、 项目背景
琶洲村位于琶洲岛中部珠江南岸,紧邻国际会展中心,地铁4号线与8号线在村东南侧交汇,区位十分优越。改造前村内环境脏乱、潮湿拥堵、房屋老旧、危楼林立、用地规模有限、建筑密度高、建筑质量差、配套设施不完善,村内存在许多安全和卫生问题,与周围欣欣向荣的发展建设形成鲜明对比。不但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也与琶洲国际会展商贸中心的地位不符,严重影响了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应有的市容市貌,正所谓“村里脏乱差,村外现代化”,琶洲村改造需求迫切。2009年,广东省、广州市分别出台“三旧”改造政策文件,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琶洲村是广州市“三旧”改造首先启动的九条村落之一。
三、 基本概况
琶洲村隶属海珠区琶洲街,2002年转制成立琶洲经济联合社。常住村民约1300户,人口约5500人。改造范围总用地面积75.76万平方米,包括村镇居住用地36.07公顷,村经济发展用地面积18.32公顷,其他用地包括道路、军事、园地及池塘用地共21.37公顷。改造前现状总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
四、 改造方式
旧村全面改造,即整体拆除重建。
五、 改造特点
改造规划总用地面积75.76公顷,划分为十三个地块。其中地块一、三、四、五为融资地块,地块十、地块十一为安置地块,地块十三为中小学用地,其余地块为道路、绿化用地。改造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全部转性为国有土地。
改造后总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其中村民安置房52.2万平方米,集体物业26.64万平方米,融资住宅40万平方米,融资商业64.2万平方米,规划中小学1.96万平方米,毛容积率2.44 。项目总投资约170亿元。
琶洲村城中村改造以村社为主体,通过公开招拍挂引进社会资金进行改造。2009年10月保利地产摘牌,2010年3月开始启动签约,2010年5月份签约率超八成,2010年9月28日复建安置房动工,2012年7月8日首批复建安置房封顶,2014年11月18日完成安置房验收并正式开展摇珠分房工作,目前超过97%的村民已回迁。
六、 改造成效
琶洲村采取“城中村整体拆除重建”的全面改造模式,形成了其独具特色“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自愿,多方共赢”的“琶洲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更是造福村集体及广大村民的民生实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成效和社会成效。
改造后相关指标“一降四升”: 建筑密度由62%下降到18%、绿地率由4%提升到46%、市政用地由2%增加到16%、公建配套面积比例由0.8%增加到6%,村集体及村民收入大幅提升。
(一)经济成效
改造后琶洲村将增加20万平方米的集体经济物业,保守估计改造后股民人均每年增加约4.5万元的分红收入。改造后村民个人房屋资产升值超4倍。
(二)社会成效
琶洲村地块按照“一轴四区”的功能结构细分,以特色商业步行街为主轴,连结滨水居住区、村民安置区、SOHO办公区和商业办公休闲区四大块,建设成为商贸与休闲汇集的会展东翼、品质与文化兼具的国际高端城区,改造后初步呈现出“广州的曼哈顿”这一理想效果。
琶洲村改造后,释放面积超过800亩的建设用地,所得土地资源,部分用于市政道路、滨江绿化带等市政公配建设、村社物业升级改造、学校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大大提高,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托儿所、文化室、居民健身场、老人服务站点、社区居委会、肉菜市场等设施一应俱全。
通过琶洲村改造,商业性质类建筑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为我区招商引资、引入新兴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载体。客观上将原来一些低端产业拒之门外,也促使低端产业劳动人口外移。达到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目的,彻底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产业结构、人口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美好的规划愿景变为现实。
七、 成功经验
琶洲村城中村改造以村社为主体,通过公开招拍挂引进社会资金进行改造。根据“三旧”改造有关规费优惠政策,实行税费减免和返还优惠政策。为防止复建房烂尾,设立了改造监控资金三方监管账户,由海珠区政府、琶洲街道和村社共同监管。为保证复建安置房施工质量,成立了村民监控小组,该小组由21名村民组成,对复建安置房建设进行全程监督。
八、改造前后
改造前:
改造后: